> 余杭家纺产业协会主办
站内搜索  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
>出口预警
 
> 商务部出口预警信息
> 浙江省外经贸厅出口预警信息
> 余杭家纺出口预警信息
余杭家纺出口预警信息
当位位置: 首页 >> 出口预警 >> 余杭家纺出口预警信息
四个瞬间里的中国-东南亚关系
发布时间:2021-12-28 访问次数:597

    文|李昕   

  东南亚,尤其是华人居多的新加坡,对中国究竟是何种感情?是同属炎黄子孙,是小国对区域大国的敬畏,还是其他?

  第一个是中国人到新加坡常常被证伪的预设。第二个是在地缘政治和国际贸易中需要十分清楚的问题。逐渐了解本地历史、地理、政治和种族交织的复杂之后,方知回答远非单一。

  2022将是亚太区域贸易大年,凸显东南亚各国在中美竞争之下的重要性——1月中国和东盟国家的RCEP(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)正式生效;二季度中国加入CPTPP的申请将进入实质审核;此外,美国自知加入CPTPP政治阻力太高,而东南亚国家希望其重返亚太的定位对应更多利益,所以美商务部长和国务卿在过去两个月分别访问东南亚时,都提出了一个印太区域贸易框架的概念,这将是拜登政府对区域贸易协定的一个新方案,预计在1月间公布细则。理解本地对贸易的预期和心态,更加重要。

  贸易在东南亚区域的历史和国家基因里。透过几个历史瞬间,或许更能看清他们在对华开放与贸易中的种种考量。

  瞬间之一:1976年李光耀会面毛泽东

  新加坡国父李光耀一生到访中国33次。他的第一次访问是1976年5月12日,与毛泽东有15分钟会面。

  这次短暂见面时,毛泽东身体状况已经不佳。李光耀在回忆录里说,会面的象征意义大于实质。对中国而言,李光耀仅仅是毛泽东会见的倒数第二位外国领导人,毛泽东在四个月之后过世,历史骤然转向。而对李和新加坡代表团,此行的一切都是反复斟酌的信号。

  他刻意在访问团里突出非华裔成员:淡米尔籍外长及一名马来族政务次长;另外访问团全程都用英文。为了确保没有人认为我们是以炎黄子孙的身份访华,李光耀在回忆录里写道。他希望传递的信息是:新加坡既不亲苏,也不亲中。虽然是华人社会,但有自己的独立性和独特性。在华国锋设的晚宴上,李光耀十分明确的说,新加坡的地缘政治,决定了它的未来是和东南亚邻国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。

  彼时新加坡从马来西亚独立仅仅11年,而李光耀上台之后对区域内的左派力量一直严密防范。他担心公民对华接触会壮大新加坡的反对党势力,毕竟这是一个华人占80%的社会。种种做法里,甚至包括30岁以下的新加坡公民不允许到中国访问。

  另一方面,李光耀非常希望了解中国,访华期间要求安排较长的访问行程,除了北京,还去了大寨、西安、上海、无锡、桂林和广州。同行的不仅有夫人,还有能说流利中文的11岁女儿李玮玲。一路走来,即使是严密安排的行程,李光耀一家人也看到文革末期中国经济与社会的真实图景。结束行程之后,他随即取消了公民访华的禁令。

  瞬间之二:李光耀和邓小平之间的互信

  李光耀和邓小平是出名的互相欣赏。

  1978年邓小平第一次访问新加坡。李光耀提了一个诉求:希望中国停止革命输出。邓小平反问他你要我怎么做?李光耀说,他当时非常吃惊,停顿之后,大胆的说,停止马共和印尼共在华南的电台广播,停止对游击队的支持。会面两年之后,李光耀得偿所愿。

  李光耀对这次会面的回忆是:邓小平是我所见过领导人中影响最深刻的一位……在面对不愉快的现实时,他随时准备改变自己的想法。

  1980年李第二次到访中国,和邓小平谈了两个多小时。邓坦言他最关注的事是怎么激发人民摆脱落后和贫困,这是一项艰巨的工程,可能需要大半个世纪才能完成。

  这种接触与互信,也体现在新加坡和中国的外交关系上。新加坡在外交上早早支持中国,却迟迟不正式建交。

  在1971年的联合国大会上,新加坡投票支持20国关于恢复中国的联合国资格的提案。1974年中国与马来西亚建交之后,新加坡就开始与中国的外交接触。虽然接触早,但新政府对中国坦言,必须是东南亚区域里最后一个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。所以,一直待到1990年印尼与中国正式恢复外交之时,新加坡立刻与中国正式建交。

  近二十年的等待,背后的考量是新加坡最大的地缘现实:尽管华人占新加坡人口的74%,在整个东南亚,华人仅占6%。新加坡地处两个穆斯林大国——马来西亚和印尼之间,是区域里的绝对少数派。其对中国的远近亲疏,随时考虑的是周边大国的感受。

  让中国理解新加坡的地缘现实,对这个华人为主的小国尤其重要。今年10月习近平与李显龙通话中,提到中新两国政治上相知互信。相知互信,在邓小平开启和延续的两国对话中,体现分明。

  2010年,中新建交20年纪念时,邓小平塑像出现在新加坡河畔,由时任副主席的习近平和李光耀共同揭幕。

  瞬间之三:朱镕基一语定心

  李光耀从与邓小平的交往中,捕捉到中国开放的信号和信心。他对中国的布局,从60、70年代的防范,转为80年代后的联通发展。希望新加坡能搭上中国经济发展的潮流,也希望年轻一代新加坡人,能与中国的政商精英熟悉和了解。

  90年代中期开始,李光耀大力推进苏州工业园区的建设,目的是新加坡年轻一代的领袖,通过经济、文化及社会事务的实际工作,同北京年轻一代领袖发展起实质有用的关系。今后的10年,园区计划能让新加坡的部长和北京、南京和苏州的官员保持交往。

  中国快速发展,迅速成为区域乃至全球经济引擎。2002年,东盟国家在金边举行会议,最重要的讨论事项就是《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》。那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刚刚一年,东南亚国家开始担心中国的发展会影响本地其他国家的国际贸易。

  时任总理的朱镕基在会议现场给予的承诺。这次讲话虽然在国内鲜有报道,在新加坡乃至整个东南亚政界,至今都经常被提及。新加坡前外长杨荣文在11月的一次讲话中回忆到:朱镕基有两个表态,我记得很清楚。

  ——第一个是,如果10年之后,贸易平衡太倾向中国,我们可以重新谈这个贸易协定。

  ——第二个表态很不寻常,说中国不在东南亚寻求排他地位(doesnt seek exclusive position in Southeast Asia)。 我就在现场。听到这里,我想:朱总理很了解我们心里在想什么。他很清楚我们害怕什么

  一位本地新闻出版人对我回忆到,当时好几个东盟国家对贸易协定有所犹豫,在朱镕基表态之后,打消了疑虑,纷纷签署。

  朱镕基的承诺,指向本地国家的两大核心关切:第一个是小国与大国贸易,担心自己利益受损,却无力调整格局。第二个更是东南亚区域最大的地缘现实:安全依赖美国,经济和中国高度绑定,不希望在大国外交中被迫公开选边。

  当中国能放下姿态,真正了解东盟国家的想法,给予回应,自然能获得更多支持和信任。当时如此,现在也是如此。二十年后,这个表态还被反复提起,足见其影响,也可见其罕有。

  瞬间之四:崛起还是复兴

  来源于文化也好,近距离的观察和多层次接触也好,新加坡对中国的诉求有深刻理解,也常常知道如何有效的表达。

  李光耀2009年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谈到,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发展,符合中国的利益。他历数中国建国前后的种种挑战,所以中国说,好,我们现在终于有机会跻身于强国之列,大家别破坏这个大好机会。因此产生了和平崛起的概念。

  接来下,李光耀分析了为什么崛起不是一个恰当的说法。用华语说崛起十分贴切,不过直译成英语之后,让人感觉像是雨后春笋般一夜间冒出来,很吓人。为何不说成是文艺复兴,说回到唐朝、宋朝或汉朝这些文化繁华的年代?这样就能让然将注意力集中在文化方面。

  新加坡熟悉东西方政经环境和思维惯性,对彼此的考虑能深入理解。上月,现任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一个演讲中分析中美两国的视角,说得很到位。

  他首先分析美国视角,认为美国不仅把中国视为潜在的威胁,而是一个挑战者,是一个严重的问题,几乎可以说是一个敌手(opponent)。于此同时,对华关系不仅是战略平衡问题,他们还增加道德的维度:关乎对与错,我是民主你不是,我有人权你没有。如果你这样定义问题,那就很难从这种(话语)转到我们住在同一个星球,我们需要共存(的思维)上来。

  同样,他分析中国视角,觉得中国认为美国想减缓或者停止其崛起,认为美国在后悔帮助了中国,包括给中国最惠国待遇,支持中国加入WTO,投资增加等等协助中国取得在今天的成就。李显龙觉得中国思维的另一层是,认为中国的时机来了,中国应该在时代和世界中获得应有的位置。

  但是,一个大国如何在获得你应有的全球地位同时,同时能让那些不那么大的国家有相应的空间?这是一种敏感和艺术,需要习得,并不是天然就存在的。

  新加坡对中美关系的深刻理解,不仅是文化因素,更是因为其核心利益和两方都高度相关——安全靠美国,发展和中国紧密相连——让两方对其都有一定信任。在两国关系敏感又迅速变化的今日,新加坡的中间人角色更显重要。

  ****

  东南亚其实是一个相对新近的概念,也是过去几十年才刚刚建立起来的身份认同。例证之一,是迟迟没有区域的名称。

  这个区域在中文语境里常用的名字是南洋,那是对中国移民而言,这里是南方,是海洋。在英文语境里是印度支那,那是对殖民者而言,在印度的东方。

  从古代到近代,本地居民大多因为贸易、生意、甚至躲避战乱来到这里,融通便捷,务实重商是最大的公约数。直到二战之后纷纷建国,公民身份与民族国家认同才开始建立。而东南亚的称呼,也是在60年代之后逐步成型。

  从种族看,尽管东南亚的有全世界最大的海外华人群体,但这是十个独立的国家,华人比例在岛国新加坡有74%,但是几个大国里:马来西亚占23%,泰国13%,印尼5%,其他国家均不到1%。传统中华文化的纽带虽在,本国国民认同才是政经和商贸的现实。

  过去的70年里,这里从意识形态上,政治上,经济上大多和中国走过一个从疏到近的路径。伴随中国崛起,贸易成了最强的链接——东盟在2020年超过欧盟,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。与之相比,美国多年忽视这一区域,当地不会轻信其承诺,反复向美国表示要看实质。

  中美角力,可以说是东南亚最大的地缘命题。有利的是,跨国企业的供应链转移,资本避险寻找中国之外的高速发展地,以及随之而来的技术、人才等等,都会利好本地经济。弊端则是,若中美真要强迫选边,对本地国家而言是一个不可能回答的问题,如何能完全割裂安全和经济呢?

  还是李显龙的那场演讲里,他有一个非常务实的结论:没有哪个大国会真正平等看待其他国家,不过有的比别的做得好一点……希望在各种关注事项之余,能有时间和这个区域培养联系。我们声量虽然不高,但是这是一个有价值和能带来利益的关系。

 

[ 关闭 ] [ 打印 ]  
余杭家纺产业协会主办 未经许可 严禁复制
地址:杭州市临平迎宾路355号永安大厦1904室 0571-89266661 浙ICP备11020901号 浙公网安备33011002012397号
杭州网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设计制作和技术支持